English

《台湾老兵》呼唤人性

2001-01-1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胡平 我有话说

对书可以有各种评语。我过去说过,《台湾老兵》(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)是一本值得向人推荐的书,一本不会随便送给别人的书,一本要留给自己再翻一翻的书。———这评价就相当高了。仔细想想,眼下没有多少文学书禁得起这三条的推敲。

有关台湾老兵及其亲属的经历是个大题材,罕见的题材,涉及到数百万人的生命故事。一个人不过活几十年,若其中骨肉分离、隔海相望就40年,这生命故事还能有多少其他的主题呢?采用口述实录的形式,作者于秀原汁原味地将自己采访到的15位老兵介绍给公众,相信每一位读者读后都不会无动于衷。由15位老兵及其亲属的生命写就的这本书,实在是沉甸甸的。

生死离别40年才允许三通,对人性、亲情是相当大的摧残。若这压抑能磨掉人的感情和回忆倒也罢了。可是正相反,人的感情和回忆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加惨烈。书中写到一个在国民党部队里负责核税的军官1948年去了台湾,它的妻子苦熬苦盼到1967年辞世。临闭眼前喘着一口气不肯离去,直到别人把她丈夫的相片塞到她手里。一个22岁由青岛去台湾的老兵回到老家时已是56岁,82岁的老母亲糊涂得认不出他,却在他临走时塞给他一包水果糖,要他带给孩子们。刘女士的父亲在她6岁时离开内地,她50岁时父亲首次回来省亲,拿出来第一件礼物是一只布娃娃———他在台湾每年圣诞节时都要买一只放在家里,聊以慰藉对女儿的歉疚。1989年,一个26岁的在台湾出生的女孩代他父亲回内地探望老人,家乡的奶奶已78岁,81岁的爷爷刚刚去世。从未见过爷爷的女孩竟在坟前哭得泣不成声———事后她说,她总算明白什么是血缘、什么是亲情、什么是家的感觉。《台湾老兵》全书都在为被摧残和压抑的人性、人情呼吁、呐喊、祭奠、追思,这部书的感人肺腑再次证明了人道主义原则的永恒与强大。

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,也有许多糟粕,重理念,轻人欲,缺乏人道主义观念就是糟粕之一。由于轻视人的个体生命的价值,轻视人的感性的存在,轻视人的基本情感,历史上压抑人性、背离人道的事情层出不穷。台湾老兵与亲人生生被海峡隔绝近40年不得团聚即为现实一例,这种事情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。至今海峡那一边还有一些中国人无视两岸的血缘关系,鼓吹台独与分裂,大概也有文化意识上的问题。于秀写老兵,只写老兵,不言其它;但抓住了人性、亲情这个主题,反而抓住了要害。此书对两岸中国人思想上、感情上可能带来的冲击会是比较尖锐而深刻的。好的作品内容,或者靠出色的想象,或者靠真实的力量。台湾老兵的故事是不必靠想象的,有些情节是想象难以企及的。譬如,书中写到,当年张玉凤女士随丈夫撤退时,出生才60天的儿子正在出疹子,不敢见风,被迫托付与人。40年后,70岁的张玉凤回乡找到吃了许多苦的儿子,为儿子家添了不少东西,但儿子始终不肯相认———究竟是母子双方谁的过错,一言难以尽述。像这样特殊的情景只能产生于现实本身,且留给读者长长的思索。《台湾老兵》强烈地印证了生活的深厚内涵,对于其他创作也是富于启迪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